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新的臨床狀況——愛情成癮(Love Addiction, LA)。愛情成癮被視為一種潛在的心理病理問題,特徵是對浪漫關係投入過度,導致對伴侶的極度依賴,並伴隨強迫性的行為與非理性信念。目前的文獻多將愛情成癮歸類於行為成癮的一種,但也有多位學者強調伴侶關係本質上的不同。

最近,有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研究來探討愛情成癮,研究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在強迫症狀(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與愛情成癮之間的調節角色,和探討雙人情緒失調(dyadic emotion dysregulation)在自我貶低傾向(self‐defeating tendencies)與愛情成癮關係中的調節作用。

這些初步結果有助於理解愛情成癮的成因,並突顯了親密關係因素在心理困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自從Hazan與Shaver於1987年的開創性研究以來,學術界日益重視成人階段的依附關係。根據依附理論,原本由主要照顧者所提供的心理功能,會在成年後轉移到浪漫伴侶身上,這些伴侶成為滿足個體依附需求的新對象。

在成人依附理論中,關係發展出現於兩個維度之中:一是對親密關係的迴避(偏向維持自主性),另一則是對被拋棄的焦慮(偏向追求親密)。大量研究顯示,依附不安感與負向關係有關,例如更頻繁的衝突、更低的滿意度、較少的支持與連結感。此外,依附理論也是理解某些病理行為的重要理論工具。

例如,兩個近期的研究指出,焦慮型與逃避型依附均與暴力關係相關。依附風格對伴侶關係中的心理病理狀況(如關係強迫症)亦有顯著影響。研究發現,依附焦慮與更嚴重的關係強迫症狀有關,這可能是該病症發展的易感因素。

與依附理論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這是指個體調節自己情緒強度、持續時間與質素來適應環境需求的能力。而當這些過程出現困難——例如無法接納、理解或掌控情緒時——便稱為「情緒失調」(Emotion Dysregulation, ED)。

近年來,學界開始關注「互動式情緒調節」,即兩人互動中情緒的調節過程。研究認為伴侶關係正是理解雙人情緒調節的理想場域。所謂「雙人情緒失調」(Dyadic Emotion Dysregulation)即指在親密互動中,無法有效調節情緒、難以回應對方情緒狀態的情況。

隨著人邁向成年,從早期依附關係所習得的心理功能也會逐漸轉移到浪漫關係之中,這包括我們如何在關係中調節情緒。在安全的成長環境中,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早期互動可以培養「社會同步感」,並為個體將來辨識與調節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打下基礎。因此,情緒調節被視作依附系統的延伸,不只是情緒管理的工具,更是一種內化關係模型的展現。

情緒調節被認為是一個跨診斷的重要心理機制,它不僅關係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深刻影響親密關係的質素。能夠在關係中有效調節情緒,會帶來更穩定的情感連結與關係滿意度;相反地,若缺乏這樣的能力,則可能出現關係疏離、親密感下降、更高的分離風險,以及依附過度與操控行為等問題。

伴侶關係對個人心理健康有深遠影響。近年來,多位學者和研究員將對伴侶過度依賴視為一種值得深入探討的潛在心理病理現象。愛情成癮(Love Addiction)主要特徵為對浪漫關係投注過度心力,進而產生對伴侶的極度依賴,並以強迫性的行為和信念表現出來。

自此議題進入學術界後,愛情成癮的分類面臨挑戰,尤其是在行為成癮的診斷範疇之下如何定位。部分理論認為,愛情成癮的本質在於與重要他人的關係,突顯其互動層面,使之與其他成癮型態有所區別。

近期有學者提出,理解愛情成癮時,可考慮除了成癮模式外的其他理論框架。鑒於依賴與尋求伴侶調節情感狀態的動力,依附理論為理解此一現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安全型依附能讓伴侶在困難時彈性提供與接受關懷;相對地,不安全的依附會導致信任感不足,使當事人採取其他維繫親密感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依賴與獨立的平衡被打破,不安全依附者容易陷入僵化的互動模式,形成情感僵化的病態依賴。焦慮型依附使人因對伴侶可用性的負面預期,長期維持高度依賴;逃避型依附則因對他人不信任及害怕過度親密,而產生極端的獨立需求。

從親密關係中的依賴角色及能夠兼做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等特質看,依附理論能有效解釋伴侶間的依賴動態,尤其是在焦慮型依附中,過度依賴他人十分明顯。

失去伴侶的威脅,行為上表現為避免被遺棄的努力,情緒上則易出現焦慮和壓力。研究指出,愛情成癮者往往賦予戀愛關係「救世主」意義,並帶有魔法式思維與強迫傾向。此外,近期理論還提出所謂「自我挫敗型人際風格」,即個體在戀愛關係中長期容忍不當對待,無視負面後果(如重複受傷),只為滿足當下或心理上的重要需求(例如情感需求)。相關研究亦指出,愛情成癮者常難以認清及結束讓自己受苦的關係。

這些理論基礎不僅強調有必要更深入了解愛情成癮背後的機制,也呼籲應從關係病理的角度來探討此現象,將愛情成癮納入可能的人際關係心理病理討論範疇。

研究結果顯示,焦慮型依附與愛情成癮有顯著正向關聯。此外,愛情成癮也與關係強迫症(ROCD)呈現正關係,特別是愛情成癮者對伴侶興趣的高度懷疑獲得了實證支持。愛情成癮者所質疑的,並不是自己對伴侶或關係的感受,而是伴侶回應的真實性。這種強迫式的關注焦點在於確認對方給予的情緒價值,而非單純關係本身,這也導致了如控制手段或不斷尋求保證等行為。後續的調節分析進一步證實,焦慮型依附會強化ROCD與愛情成癮間的關聯,且在依附不安全程度越高時,這種交互作用越明顯,也驗證了第二項假設。

這些發現也與以往研究一致,例如焦慮型依附與關係強迫症嚴重度之間的連結。另一項重要結果則顯示,焦慮型依附與關係強迫症在愛情成癮相關性的交互作用,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這與過往研究發現中,依附焦慮在中年期相較於早年期會下降的趨勢一致。

分析亦顯示,雙人情緒調節困難與愛情成癮有直接關係。因此,清楚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明晰、emotional clarity),似乎比單純覺察情緒(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更為關鍵。雖然本研究假設兩者皆有影響,現有文獻更支持情緒明晰是心理病理症狀的重要預測因素。根據相關理論,情緒明晰低的人面對情緒或創傷線索時,更傾向於脫離情緒內容。因情緒明晰困難,你更容易與不良關係中的情緒刺激脫節,雖然明知受苦卻仍維持依賴關係。進一步說,當你的情緒明晰度不足且具有自我挫敗型人際風格時,這種交互作用會隨情緒失調程度升高而更強烈。儘管相關文獻尚在萌芽階段,但可以合理推測,這會強化一種為了維持關係不惜一切代價的依賴取向,進而強化對伴侶的過度依賴。

愛情是一段關係中的重要連結,但當你發現自己在情感中難以自拔、過度依賴對方,甚至為此忽略自身需求與幸福時,也許是時候暫停一下,深刻檢視這段依附型關係。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協助你更有意識地照顧自己:

  1. 練習自我覺察與情緒明晰
    嘗試靜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來源,而非下意識依賴關係中的另一半來填補空虛或焦慮。記錄每日的情感起伏,有助於提升自我理解的能力。
  2. 辨識不健康的依附模式
    若你發現在關係中頻繁質疑對方感受、或經常需要對方的肯定與確認,這可能是焦慮型依附的信號。你可以開始探索在這些狀態下自己的內在需求是什麼。
  3. 學習健康的情緒調節方式
    情緒不是要壓抑,也不應被他人完全掌控。嘗試透過寫作、創作、運動、冥想等方式與自己連結,建立有助於自我穩定的情緒練習。
  4. 尋求專業支持
    如果你在關係中經常感到痛苦、失衡,或難以自拔,心理輔導可以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情緒困擾與關係需要。專業的心理師能夠陪你釐清思緒,走出沉溺與依賴的循環,重建穩定而自主的親密關係。

你值得擁有一段健康、平衡且具支持性的關係,而這段旅程,從理解自己開始。如您需要進一步支援,歡迎考慮尋找信賴的心理輔導專家,陪伴您一同探索與回歸內在的安全感。

Leave a Comment

zh_HK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