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05/2025
線上與面談輔導之間,該如何選擇?
許多心理健康受困擾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是需要協助的,卻在「該不該踏進診所」的猶豫中掙扎。
傳統心理治療建立在面對面互動的基礎上,治療師或輔導員透過語調、用詞的選擇,甚至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溝通,全面評估客人的狀態。然而,隨著九十年代網路普及與COVID-19疫情催化,線上輔導及心理治療逐漸成為新的選擇 – 它既能避開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又提供網絡獨有的匿名性所帶來的安全感。但同時,線上輔導也備受質疑:隔著螢幕的心理治療,真能達到同樣效果嗎?
線上治療的崛起
自1990年代起,網路已逐步改變心理治療的互動模式。研究指出,線上溝通提供的匿名性,能降低需要心理輔導的人尋求協助的心理門檻(Barak et al., 2008)。疫情期間,更多人發現只要鎖上房門、戴上耳機,就能接受治療的便利,但疑問也隨之而來:
- 缺乏非語言線索,是否影響治療師及輔導員的判斷?
- 科技依賴性(如斷線、資訊安全風險)如何處理?
- 線上模式會否反而加劇人的孤獨感?
心理學研究分享:誰更傾向選擇線上治療?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者Joel Kofmehl於2016年發表博士研究,探討外向/內向性格(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如何影響人們對治療方式的選擇。他運用大五人格量表(Big Five Inventory)測量內外向特質,再配以線上治療態度量表(E-Therapy Attitude Scale)評估選擇偏好,測試E人會否更傾向面談、而I人更喜歡線上輔導。
結果發現,不論你是E人或是I人,選擇偏好無統計上差異!反而,年齡是關鍵差異。可能因科技熟悉度較高,年輕族群顯著更傾向使用線上治療(r = -.13, p = .038)。Kofmehl推測,選擇線上治療與「年齡相關的科技知識」有關,文化多樣性與治療選擇的關聯需進一步研究。
簡單來說,面談或線上輔導服務的選擇及效能,在於你當刻的情況及需要。以下是天籟工作室給各位朋友的小小建議:
✅ 選擇線上治療適合:
- 重視方便與匿名程度的你
- 身處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你
- 對使用科技溝通有信心的你
✅ 選擇面談治療適合:
- 需要即時非語言互動(如創傷後壓力症)的你
- 對科技設備穩定性有疑慮的你
- 偏好傳統人際溫度的你
⚠️ 使用線上輔導平台時,亦應注意:
- 平台符合隱私規範(如HIPAA)
- 與治療師及輔導員討論斷線等突發狀況的應對方式
- 初期可混合使用兩種模式,觀察個人適應度及喜好
Kofmehl的研究提醒我們:治療方式的選擇,反映的是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而非單純的「優劣」問題。
無論線上或面談,核心仍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輔導節奏 – 心理健康服務的終極目標,始終是「活在當下,與自己和解」。

參考文獻
Kofmehl, J. J. (2016). Online versus in-person therapy: Effect of client demographic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ublication No. 10248454)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https://media.proquest.com/media/hms/ORIG/2/23v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