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2025

也許有家人或朋友曾建議你去做心理輔導或治療。但最終,這通常不是你真正行動的原因,至少他們不是唯一的原因。

思考是否要尋求心理輔導和實際預約心理輔導,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中間可能隔了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最終促使人們去尋找輔導服務的觸發點,一般可分為四大類。

1. 到了「不看不得」的境地

人生危機是尋求心理治療的一個明顯催化劑。特別是在某個困難的情況不斷惡化時,你可能早就隱約想過要尋求幫助。但當危機真正發生時,你終於才有了「正當藉口」去輔導機構。

危機有很多種形式,可能是失戀、失業或健康問題,或任何重大的生活變動、失落或衝突。這些通常是突如其來、戲劇性或令人震驚的事件。有些人甚至是在醫生、法庭或其他機構規管下,才半逼半就地尋求服務。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決定尋求幫助往往變得容易許多。

2. 心理影響生理症狀

當明顯出現身體症狀、或症狀突然加劇時,決定尋求心理輔導也會相對容易。

壓力和焦慮的症狀是人們開始找我們心理輔導的常見原因。你可能會注意到自己的工作表現或情緒出現了顯著變化,例如總是緊張不安、無法入睡或思緒混亂。恐慌或焦慮發作,往往會促使你踏出尋求心理師協助的那一步。

有趣的是,很少有人直接告訴輔導員「憂鬱」或「焦慮」是他們來心理輔導的原因。更多時候,他們提到的都是與憂鬱相關的症狀 – 易怒、情緒爆發,或一波波的悲傷和淚水。

3. 感到生活中某些東西「卡住」了

這是指你在生活中某個需要或想要改變的領域,感受到壓力與無力感。你可能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在某件事上前進,或無法完成一些該做的事情,例如維繫感情關係或停留在同一份工作中,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你會發現,無論怎麼思考或討論都無濟於事。你被一種強烈的不滿或焦躁感困住了 – 覺得必須發生些什麼、必須有所改變。這時,你很可能會接受「也許該試試心理輔導」這個想法。

4. 目睹身邊人的人生

與「卡住」類似,還有一種觸發點來自於對重大改變的需求或渴望。這通常是一個事件或情境讓你意識到:「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種版本。也許是好朋友結婚、生子或生病 – 這些事件會提醒你時間的流逝,也許你發現自己在生活、愛情、工作或健康上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同樣地,可能你即將或剛剛滿30、40、50歲。或者是你自己即將有孩子、結婚,或發現孩子快要離家了。里程碑式的生日或任何重大生活事件的臨近,都可能帶來沉重的不安感 – 讓你愈發意識到自己需要關注這個人生的面向。有時,甚至是一部電影或一本書,讓你直面生活中的某個不舒服的現實,提醒你「該做出改變了」。你意識到,必須有所改變。

不滿足感悄悄浮現,或是對未被實現願望的揮之不去的遺憾。事情並非你所期望的那樣。你或許知道原因,卻感到無能為力;也有可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走到這一步。但這些都足以成為尋求心理輔導協助的訊號。

當有人建議你尋求幫助時……

你可能不會立刻接受「去見輔導員」的想法。

你可能會有各種反應 – 生氣、懷疑、尷尬、震驚。

但很多時候,也許這讓你看到了一絲希望 – 當其他方法都失敗時,這是你可以嘗試的選項。

無論你是怎麼走上心理輔導這條路的,最重要的是,你很可能會感到如釋重負。

以我們的經驗來說,第一次見輔導時,「鬆一口氣」是最常見的感受。不是因為你的痛苦或不確定突然消失了,而是因為你開始採取行動,改善自己的處境。這也因為終於有人聆聽你的難處。

至於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其實並不重要。隨著你在心理輔導或治療過程中的進展,以及情況的改善,你會對自己的決定和正在做的改變感到越來越自在和樂觀。

很快,你也會小心翼翼地對身邊掙扎的朋友說:「你有沒有想過去做心理輔導呢?」

如需進一步協助,歡迎隨時聯絡我們!

Posted in: Blog

Leave a Comment

en_U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