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3/2025

《我所看見的未來》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準確預測,讓漫畫家龍樹諒的預知夢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根刺。當他對今年暑假日本大地震和富士山火山爆發的預言被社交媒體放大,恐懼也如瘟疫般迅速蔓延至全球。龍樹諒的預言好像也不是空穴來風。科學家和專家們對日本地震帶活躍程度、以及富士山潛在噴發風險,也提出了嚴正警告。這些警告與《我所看見的未來》的預知夢相互交織,使得人們對潛在的災難更感不安,甚至很多熱愛日本的港人,也因此對年中前往旅遊產生疑慮。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每天傳播著海量信息,也真也假的預言和傳聞的傳播度極高,容易引發大家的焦慮。你,是否也曾因此感到惴惴不安?

DiFonzo & Bordia 於2007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因素,包括不確定性 ambiguity、信念 belief、重要性 importance、缺乏控制感 loss of control 和焦慮 anxiety,是人們傳播消息的動機之一。其中,焦慮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焦慮對我們的思維和信息接收產生顯著影響,進而加劇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大災難預言感到不安。

情境性焦慮、謠言特定性焦慮和特質性焦慮是其中三種焦慮類型,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不確定性的看法。

  • 情境性焦慮(Situational Anxiety):
    當我們聽到關於地震或火山爆發的預言,我們會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會使我們更容易相信謠言,並積極尋找相關信息,如同溺水的人抓住浮木。
  • 謠言特定性焦慮(Rumor-specific Anxiety):
    關於大規模傷亡的謠言,比關於財產損失的謠言更容易引起恐慌。這種焦慮會使我們對謠言更加敏感,並更容易相信。促使人們積極傳播該謠言,以尋求安全感或警告他人,導致集體恐慌或社會混亂。
  • 特質性焦慮(Trait Anxiety):
    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傾向於將模糊的情境解讀為危險,並對謠言和負面資訊更加敏感。這種焦慮傾向會使他們更容易相信謠言,並對不確定性產生過度的恐懼。

無論那一種焦慮都會直接與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和如何接收信息。

焦慮的直接影響:

  • 注意力偏差: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注意力會不自覺地集中在潛在的威脅上。我們更容易注意到與地震預言相關的負面信息,特別留意與危險和恐懼有關的細節,而忽略其他可能存在的正面或中性信息。例如,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可能更容易被那些描述地震嚴重後果的帖子吸引,而忽略那些提供防災建議或科學分析的帖子。
  • 認知扭曲:焦慮會導致我們的思維變得扭曲,例如:
    災難化: 將地震預言解釋為即將發生的毀滅性事件,即使這些預言並沒有明確的時間或地點。
    過度概括: 將過去發生的地震事件與當前的預言聯繫起來,認為所有預言都會成真。
    選擇性關注: 只關注那些支持預言的證據,而忽略那些反駁預言的證據。
    這些認知扭曲會加劇我們的恐懼感,使我們更容易相信預言。
  • 信息尋求行為:焦慮會驅使我們尋求更多信息,以試圖減輕不確定性。然而,過度尋求信息可能會導致信息過載,反而增加焦慮。例如,我們可能會不斷地在網上搜索關於地震預言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不可靠的來源,進而加劇我們的恐慌。

焦慮的間接影響:

  • 情緒傳染:社交媒體和社會圈中,焦慮的表現可能會影響周圍的人。當傳聞與災難相關時,焦慮情緒在社會中擴散,導致更多人也感到焦慮,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 信息篩選:焦慮可能會使人傾向於僅選擇與自身情緒相符的信息。這意味著,焦慮的人可能無法客觀地評估信息,反而會偏向於相信那些加強他們焦慮情緒的傳聞。

當過度擔憂和負面情緒產生,人類的自我防衛機制便會啟動,身體會自然啟動“戰鬥或逃跑”模式。這樣的生理反應會影響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力,使身體進入「緊急狀態」導致無法理性地分析,只能做出衝動決定!

當演算法不停推送預言,我們該如何自處?

  • 尋求官方資訊:
    • 關注日本氣象廳、地震調查委員會等官方機構發布的資訊。
  • 保持理性思考:
    • 對未經證實的預言保持懷疑態度,不要輕易相信。
  • 控制情緒:
    • 練習深呼吸、冥想等放鬆技巧,減輕焦慮情緒。
  • 限制社交媒體使用:
    • 避免過度沉迷於社交媒體,減少接觸可能引發恐慌的信息。
  • 尋求專業幫助:
    • 如果焦慮情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心理輔導。

預言與科學交織,當恐懼在資訊爆炸的世代蔓延,我們需要為自己的『心理防禦力』升級。這不僅是你的課題,更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我們需學會辨別真假資訊,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才能時刻保持冷靜,理性應對潛在的風險。

#我所看見的未來 #龍樹諒 #大地震 #富士山 #焦慮 #心理輔導 #心理健康 #情緒 #演算法

Posted in: Blog Emotional Health

Leave a Comment

en_USEN